首页 > 教研动态 > 正文
让“微项目课程”携手你和我——携手计划“微项目课程”展示交流活动
来源:上海市静安区中山北路小学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2日

静安区中山北路小学始终致力于学校教师队伍的长远发展,将提升职初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视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学校不断探索和创新培训方式,以“微项目课程培训”为重要抓手,结合任务型、实践性等多种培训形式,形成了职初教师与名师共同参与的“携手计划”,打造一支心中有爱、教中有法、研中有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北教师队伍。



2024年4月19日下午,静安区中山北路小学的老师们齐聚一堂,共同分享了他们在“携手计划”的“微项目课程培训”培养机制下,如何持续自我提升、实现专业成长的历程。

第一篇章  思考——撬动基于需求的双向发展

活动伊始,副校长陆红老师对“携手计划”进行了回顾总结,详细阐释了如何通过“微项目课程”这一创新机制,促进学校的师资发展。该机制不仅强化了职初教师的培训力度,也提升了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建立了与教师培训考核相配套的制度,确保教师队伍需求的双向发展。


第二篇章  实践——联动教师之间的协同发展

紧接着,项目组通过视频展示了过去一年“微项目课程”的协同发展历程。第五届骨干教师结合个人专长,发掘了众多我校青年教师感兴趣的小话题或棘手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编写了微项目课程实施方案。通过实施这些微型培训,有效地满足了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并促使他们在培训过程中深入思考和快速成长。


骨干教师缪敏珠以《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开展“微项目课程”培训的思考》为主题,从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她详细阐述了教师专业成长所需的关键技能,帮助青年教师迅速理解并掌握这些必备的专业能力。而青年党员张潇月老师以《“跳”出舒适 迎接挑战》为主题,分享她在参与缪老师的微课程培训后,摸清自己的成长脉搏,通过创新课程,“跳”出窠臼 ;共享交流,“跳”出界限;课题钻研,“跳”出表象等三个方面,勇敢地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在稳定的发展轨迹中积极寻找新的“发展区”,实现了自我超越。



随后,马昕玥和孙圣楠两位青年教师也分享了她们在参与不同微项目课程中所获得的培训成果和心得体会。



教龄3年的马昕玥老师,常常苦恼于如何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刘老师的微项目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小妙招》,这使得她的困惑得到了解答。通过深入学习,马老师掌握了诸如“咬住”文章的关键部分进行深入教学,“揪住”关键性字词进行细致的咀嚼和练习等“小妙招”。这些“小妙招”使马老师在教学中《精进教艺,提升学质》,并以此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经验。

通过微项目课程培训,不仅解决了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的疑惑,也为新手班主任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在项目展示环节,青年班主任孙圣楠老师以《正面引导,静待花开》为主题,分享了她在参与刘老师的微项目《低年级班级管理技巧》中所学到的具体班级管理方法。孙老师积极尝试并将这些育人策略应用于实际的班级管理中,通过小案例展示了在面对棘手问题时,她是如何巧妙地化解问题的。

第三篇章  讨论——课程培训持续发展

“微沙龙活动”中,7位教师的精彩讨论不仅为整个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更对活动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升华。其中,刘芳、范诗珺、张妍雯、孙圣楠四位青年教师带着满满的疑惑和困扰参与讨论,而吴冬宝、刘晓英、孙宇晶三位经验丰富的名师则以他们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方法为青年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名师刘晓英在分享中详细阐述了《低年级班级管理的技巧》,为开展微项目课程选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方向;而名师孙宇晶则通过《以“礼”导行 创新行规载体 培育班级品牌》的分享,介绍了如何将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科首席教师吴冬宝以《项目化学习的教学设计》对“微课程培训”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为在场的教师带来了新的启迪和思考。她特别强调了青年教师应当重视微课程培训的重要性,认为这种培训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学校“微课程培训”的持续发展。通过吴老师的分享,与会教师们对“微课程培训”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第四篇章  反思——驱动自我提升的创新发展

经过精彩纷呈的诗朗诵《我们一起再出发》,由吴冬宝、刘晓英、孙宇晶、刘芳、范诗珺、张妍雯和孙圣楠等七位老师深情演绎,项目展示圆满落下帷幕。


这一年来,我校的《携手计划》——“微项目课程”培训,在34位骨干教师的精心指导和38位教龄1-6年的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显著的培训成效。老师们携手合作,共同思考、深入交流,并通过精彩的展示,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深刻的思考。


我们满怀信心,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深入的思考将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动力。

我们满怀信心,准备迈向更高的目标。我们将继续秉持着《携手计划》的初心和使命,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而不懈努力,为教育事业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满怀信心,我们已经准备好!